今年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年,随着时代车轮滚滚,愈发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。今天是全国生态日,近年来,随着生态文明意识提升,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,通州区生态环境治理经历了由点到面,街道、乡村并行的建设过程,用看得见的绿水蓝天助力千年之城高质量发展。
生态故事
聚沙成塔攻坚环境质量
“十四五”期间,城市副中心聚焦补短板、降本底、削峰值,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突破。通过开展“0.1微克”攻坚行动,PM2.5浓度从2020年的3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3.9微克每立方米,降幅8.4%。2025年上半年,区域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,较十年前减少了九成以上。
什么是“0.1微克”攻坚行动?今年上半年,通州区印发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”,在实施“0.1微克”攻坚行动中提出,要加快推进公交、出租、货运、物流、餐饮、交通、垃圾运输、公务通勤、工程建设等各行业、领域车辆新能源化;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;推动创建“绿牌工地”等系列举措。
如果您经常路过玉带河大街,应该还记得不久前那个醒目的“大鸡蛋”——巨型基坑气膜。作为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项目的一部分,项目在施工阶段应用了全封闭、大跨度气膜技术。玉带河基坑气膜占地长165米、宽80米、高37米,展开面积达2.1万平方米,项目从启动到完工所有工序均在气膜内完成,显著减少了施工扬尘和噪音对周边的影响。
通过将绿色理念融入重点工程项目,运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进行施工,副中心在“大”处着手降低污染源头的同时,也在“小”处治理,一点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。从街头巷尾的餐饮油烟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,都能看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效果。
利用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科技赋能,副中心增强了对区域内污染点位的发现和管理能力,降低了对居民、商户生活、营业的影响。“上半年,我们对餐饮单位开展了非现场在线巡查监管515家次,占总检查家次的70.74%。实现无事不扰的监管方式。”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对于需要整改的点位,会通过成立“餐饮油烟治理技术帮扶组”进行帮扶指导,今年已完成53家餐饮点位治理提升。
同时,通州区通过建立“小卫星筛查+人工复核”排查模式,按月遥感监测涉农乡镇问题水体线索。今年上半年,累计开展1280次,经现场核查与分析,对221条问题水体进行区级重点监管,开展治理及长效保持,按污染类型将问题水体进行分类逐一治理。
水清树绿低碳发展
2024年,通州区域内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,6个断面水质实现Ⅲ类,优良水体比例为75%,创历史最优水平,较2017年总体改善3至4个水质类别,实现跨越式提升。同时,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始终稳定保持100%。这背后,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全面推进。
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,不仅有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、M101线等轨道交通项目组成的道路交通网络,更有实现400余公里绿道横贯南北、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的“一心、一环、两带、两区”城市绿色空间格局。
据统计,2024年副中心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62.75万平方米。在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和公共建筑能效分级试点方面,“十四五”期间,副中心已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130.45万平方米,通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,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8万平方米。建筑高品质发展已成为城市的新常态。
2025年8月,副中心为5家医疗机构核发辐射安全许可电子证照,成为北京市首批实现辐射安全许可电子化核发的行政区。
在环保审批方面,以提前介入的“定制”服务,流程再造提升审批速度,推行电子证照数字赋能的“三措并举”,为区域营商环境打开“绿色通道”。而且,通过实施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“双证联审”新模式,企业仅需提交1套电子化材料,即可同步完成两个许可事项的预审、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批,办理时限压缩至20日,申报材料精简率达40%,办理时限缩短50%以上。
有序开展工业企业绿色节能诊断、智慧工地数字化平台投入运营、全国温室性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落户并开市运行……在今天的城市副中心,城市发展“含绿量”加速提升。
翅膀投下“生态选票”
8月的北京,骄阳似火,然而在城市副中心的西海子公园(二期),却有着别样的清凉与生机。游船在水面缓缓划过,荡起层层涟漪,吸引不少市民打卡回忆,而摄影师武政抓拍的一组“为荷而来”纪实照片,更添妙趣。照片中,一只尖嘴小鸟在盛开的荷花间栖息,阳光洒在碧绿的荷叶上,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跃然眼前。这只可爱的“小客人”正是被称为“湿地精灵”的黄苇鳽(音同“坚”)。它的出现,犹如一把钥匙,开启了对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改善探索的大门。
“湿地精灵”黄苇鳽悄悄落户
“黄苇鳽的活动时间多在清晨和傍晚,性格比较胆小,行动隐蔽,不容易被发现。它们的出现,往往意味着当地生态环境良好、水质清澈、植被丰富,是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。”武政介绍。黄苇鳽身材小巧,偏好芦苇丛、湿地、池塘等水域环境,以鱼类、昆虫、两栖动物为食。其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,近年来却频繁在北方城市现身,城市副中心便是其中之一。
武政回忆起拍到黄苇鳽的那天:“我像往常一样在西海子公园寻觅拍摄素材,路过荷塘时,眼角余光瞥见荷叶间有个小身影在动。我慢慢靠近,定睛一看,竟是一只黄苇鳽。它小心翼翼地在荷叶上踱步,时不时用尖嘴啄向水中的小鱼。我当时既兴奋又紧张,生怕惊扰到它,只能屏住呼吸,一点点调整拍摄角度,终于捕捉到了那组画面。”
西海子公园作为城市副中心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,正悄然发生着变化。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更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“理想家园”。除了黄苇鳽,白鹭、翠鸟、绿头鸭等常见水鸟也时常在公园湖面翩翩起舞,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。
摄影师镜头记录生态故事
在城市副中心,像武政这样热衷于用镜头记录生态之美的摄影师还有很多,赵树生便是其中一位。他家就在运河边,闲暇时便外出拍鸟,对鸟儿的习性了如指掌。在他的镜头里,每张照片都能讲出一个故事。
一次,他拍到鸭妈妈带着宝宝觅食,画面中鸭群进入黑翅长脚鹬的领地,遭到驱赶。赵树生配文道:“鸭子一家大小觅食中进入黑翅长脚鹬的领地,遭到驱赶。但鸭群有尊严地整齐列队离开。”而拍到东方大苇莺喂养小杜鹃的场景时,他有感而发:“仔细瞅瞅,附近准有大杜鹃在监视。”遂赋打油诗一首“为谁辛苦为谁忙,喂大原是白眼狼,鸠占鹊巢现实版,苇莺角色是奶娘。”原来,大杜鹃自己懒得筑巢带娃,常将蛋生到东方大苇莺的巢里,让对方代为抚养。
在赵树生的镜头中,为这些小生灵们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瞬间,昏昏“鹬”睡、燕舞荷香、鹰风翠彩、一“箭”双雕、起舞弄荷影、“花仙子”等,多是鸟儿与周遭环境一同出镜。赵树生说:“我拍摄这些鸟,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它们可爱的模样,更是想通过镜头展现它们与环境的和谐共生。这几年,明显能感觉到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鸟儿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,我的拍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。”
生态家园蓝图落地
水草摇曳、鱼翔浅底,蓝天白云成为常态,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“国家森林城市”,森林覆盖率达34.19%,绿化覆盖率高达53.6%。
“森林筑城”从规划图纸一点点变为身边实景: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,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;口袋公园、小微绿地星罗棋布,居民出门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。
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,从东方化工厂的旧址的“尘肺”,经过生态修复如今变身“绿肺”,屡获大奖。据统计,114种、28万余株新植乔木及亚乔木在这里扎根,70种小动物在生态保育核里安家,其中不乏灰脸鵟鹰、纵纹腹小鸮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。
几场酣畅淋漓的雨后,通州潮白河与大运河段水位一度猛涨,得益于科学的调度与完善的水利设施,河道经受住了严峻考验。水流退去露出浅滩,大自然以它独特的方式,重新铺展出生机盎然的画卷。
最近,武政在大运河武窑段拍摄到一组让人动容的画卷——近百只白鹭、苍鹭,或沙滩踱步,或欢动跳跃,长喙轻点水面,惊起圈圈涟漪,振翅低飞掠过,划出优美弧线。
鹭鸟在副中心水域栖息繁衍,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种在这里留下踪迹,它们用翅膀投下了最真诚的“生态选票”。城市副中心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大步迈进,成为更加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绿色家园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池阳,曲经纬
尚竞配资-散户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查询-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